您的位置:首页 >走进塔城>历史文化>正文

节选《中国新疆塔城包容文化》—远古岩画的背后

2023-12-04 11:38:04 地区文联 点击:[] 打印
分享到:

塔城地区各县(市)的群山巨石上,有许多古代先民磨刻的岩画。这些留在风雨剥蚀的岩石上的图画,记述了远古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和繁衍生殖心理,保存了先民们不断适应自然,历经沧桑,创造古代文明的信息。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有米其根乌必勒岩画群、达吾尔萨拉山顶岩画、艾尔肯阿门岩画三大块。 

202312041151367444.png

米其根乌必勒岩画群位于铁布肯乌散乡哈同(赛米斯台)山北坡各个山口。岩画刻在洪荒时期从山沟里冲下来的黑色火成岩和白色花岗岩上,大的有十几平方米,小的仅有 40 平方厘米左右。岩画内容丰富,有马、牛、羊、骆驼等家畜,有北山羊、盘羊、狼、豹、狐狸、鹿等野兽,还有骑马、射箭、狩猎、骑驼、男性裸体人,女性生殖器官等。岩画线条清晰,是用高硬度的石器或青铜器研磨刻画而成。岩画群从东向西延续 10 余公里,是十分罕见的岩画长廊。据考古专家推断,该岩画群系有组织的磨刻作品,大约产生在 2500 年前。从岩画内容可以看出古代草原先民过着狩猎与畜牧相结合的生活形态,以及对生殖崇拜,人口兴旺的关注。

达吾尔萨拉山顶岩画有 10 个地点,面积约 200 平方米,内容以野山羊为主,也有人骑骆驼、骑马、狩猎、狐狸、狼等形象。所刻动物头部多数向南方,岩画技法有凿有磨,显示出是铁器时代的创作。

艾尔肯阿门岩画,山石质地为赭色,岩画内容以北山羊、盘羊、马、骆驼为主。

托里县岩画主要集中在庙尔沟吐别克斯套、铁厂沟科克巴斯套、喀拉托别牧场、多拉特乡朱玛拜沟,有 1000 多幅。画面内容有马、牛、青羊、盘羊、鹿、狼和裸体人、骑马、射箭等。其中喀拉托别牧场司马依勒克斯套“三狼食羊图”和“持矛骑兵图”非常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从岩画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工具不发达的人类生活主要依赖与众兽拼搏的狩猎业。喀拉托别泉水南侧的小山峰上有刻在 50 平方米高精度紫黑色熔岩上服饰奇特的人、怪兽和各种神秘符号,内容可能和古人祭祀有关。


202312041154273896.png

额敏县发现的古岩画主要分布三处。喀拉也木勒岩画在县城东北 65 分里处,面积 160 多平方米,有 200 多幅,这些岩画全刻在坚硬光滑黑亮的岩画上,刻痕不深呈棕色,画面主要有马、牛、羊、驼、狼、狗、鸟类和人物,其中一幅刻着一个骑马奔驰的牧羊人赶着一群羊飞跑,一条狗在羊群前带路,反映出草原先民已从狩猎为生转入以畜牧业为主的历史阶段。位于县城东北 58 公里处的交勒布斯克岩画,数十块倾斜成一字形面南排列,有鹿、马、羊、人物,还有一些似鸟非鸟的小动物,可能是古人已开始驯养野禽为家禽。位于县城东 46 公里的拜依

提地布拉克岩画,集中在一块 2.94 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画面有人、马、羊、花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珍爱。

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西北的那音乔卡山,五个地点分布有凿刻而成的岩画。画面幅度一般为 90 平方厘米左右,内容有人物跳舞、骑马、赶车以及木车、野山羊、骆驼等,记录了古代先民已有制造马车一类生产工具的创新业绩。生活在塔城区域的各族先民以万物之灵的姿态改善生存状态。

裕民县巴尔达库岩画群,当地哈萨克牧民称之为唐巴勒塔斯(意为雕刻的石头)。岩画群有大小 100 多幅,最大的 1.2 平方米,最小的不过 10 平方厘米。岩画内容多半是牛、马、狗、山羊、鹿、熊等动物。人物画集中在海拔 1160 米处数块相连的岩石上。有一幅刻有九个人和八头牲畜,其中最大的两头牲畜背上有人骑着。另一幅女性人物,线条优美,肌肤丰满,姿态翩翩,富有生气。还有一幅表现男女交媾画面,男高约 2 米,粗壮雄健,女高 1.5 米,胸高腰细,臀肥腿长。在许多头较大的动物画中,也刻画有明显的动物生殖器官。这群写实风格刻磨精细的岩画,表达了古代人对人、畜繁盛的渴望和生殖崇拜心理。

在乌苏市、沙湾县的天山中段山脉的前山区,也陆续发现了一批旷古时期的岩画,内容以野生动物为主。

塔城地区已发现的岩画,是古代及史前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狩猎、放牧、娱乐、生育以及其他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凝结着古人智慧和艺术灵光的“石头图书”。

幽幽千载,创造有痕。一幅幅岩画像一页页张开的史书。在这里,无数个生灵复活了。他们牧羊赶车,奔走呼啸,持矛骑射,狂歌劲舞,男欢女爱地游荡在苍茫的山野间。

岩画的产生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秦、汉时期。作者应当是塞人及其后的匈奴人,以及匈奴统治下的其他游牧部族人。

根据考古墓葬发掘,塞人头戴尖高帽,高鼻大眼,眼窝不深,大鬓角,上身裸露,腰下系短裙,是白种人。塞人人口不多,后来迁移到比较温暖的伊朗高原去了。

匈奴早先游牧于蒙古高原。战国后期,匈奴吞并周围的游牧部落,势力日益强大。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派大将蒙恬出征经常侵扰北方边境的匈奴。匈奴战败,放弃河套,退出长城。

公元前 209 年,匈奴冒顿杀头曼单于和后母、弟弟等人,自立为单于(匈奴的最首领)。匈奴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冒顿单于带兵袭击东胡,征服了丁零、鬲昆、屈射、薪犁各部族,臣服了楼兰、呼揭、乌孙等西域小国,控制了蒙古高原和西域的广大地区,成为亚洲空前强大的奴隶游牧政权。西汉初年,他经常派军南下攻扰,对西汉造成严重威胁。

公元前 202 年,汉王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由此,中国主体民族被称作汉族。对于匈奴的无端进犯,汉高祖刘邦曾慨叹地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匈奴人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牲畜以马、牛、羊为多,其次是骆驼、驴、骡。没有城郭和房屋,住毡房,冬夏逐水草而迁徙。匈奴人吃肉,饮牛马羊乳,穿皮毛,披毯铺毡。也吃一些粮食,但数量不多,嗜好饮酒。

匈奴人按照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每个氏族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匈奴人幼儿时就练习骑马,以草箭射野兔和草原鼠;少年时就精于骑射,即可披甲上阵,参军打仗。匈奴人在秋草黄,骏马肥时喜欢四出攻伐,劫掠其他部族的财物、粮食和人口作奴隶。

匈奴人以壮健为尊贵,以老弱为低贱。壮健的人多有牲畜和奴隶,锦衣美食。老弱的人则破衣劣食,穷困潦倒。

匈奴人崇拜日月,单于每天清晨走出毡帐,向初升的太阳跪拜;黄昏时又走出毡帐,向初升的月亮跪拜。匈奴人信巫师,言听计从。匈奴人死后,殓以衣裘,放入棺椁,挖地为墓穴,以奴隶殉葬,埋葬后不立坟堆,不种树木。

每年正月,匈奴贵族在单于驻地举行集会,进行祭祀。五月匈奴人都聚会在龙城,大规模地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祭祀时杀牛宰马为供品,也用战俘和奴隶作祭品。

202312041156538760.png

匈奴娶妻,聘礼很重,多以数十匹马、牛、骆驼和金银绸缎为聘礼,所以男方家以娶进的女人为财物换得,属于家产。父亲死后,儿子可以续娶后母;哥哥死后,嫂子一定要嫁给小叔为妻。这个习俗还流传到匈奴控制的其他游牧部族,时间竟然长达 1000 多年。

匈奴有习惯法,杀人者偿命,偷盗者罚为奴隶。古代游牧民族很少偷盗内斗,所以犯罪受罚的人很少,匈奴辖境各个部族的罪犯每年往往只有几个人。

匈奴的兴起、强大和控制了漠北、西域等广大地区,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原来那些分散孤立的部族或地区接近起来,联系交融越来越密切。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有的通过匈奴向北、向西传播到了很远的地方。同样,漠北、西域的文化,有的也通过匈奴而传入内地。

公元前 141 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为求得北方和西方边境长治久安,反击匈奴,汉武帝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各部族共同结盟打击匈奴;另一方面凭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横扫河西走廊,缴获匈奴祭天金人,一部分匈奴归降汉朝,一部分逃窜漠北、西域。以致在匈奴人中流传着悲伤的哀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西域各部族认识到汉朝的富强,逐步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一批批使者和商旅东来西往,携带着大量的丝绸、茶叶或珍宝、玉石奔忙在新开辟的丝绸之路上。公元前 60 年,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主管西域事务,保护西域各部族免受匈奴侵害。汉朝在西域实行羁縻政策,各部族建立的政权无一变动。汉朝定期赏赐大量的金银丝绸给西域各地的统治者。

公元 75 年,北匈奴单于派兵 2 万进攻西域各部族,汉朝兵将溃败。班超投笔从戎,上书汉明帝甘愿自荐出使西域,保卫边境。班超有勇有谋,依靠当地各族人民,击败匈奴,恢复了边疆的安宁。

公元 122 年,班超的二儿子班勇子承父业,率领汉军和西域各部将士数万人大败匈奴于雅尔湖山谷(今吐鲁番的交河古城)。公元 124 年再接再厉,班勇率军翻越天山,进击匈奴呼衍王,俘虏了北匈奴单于的堂兄及其部众 2 万多人。

草原似海,残阳如血,在落日的斜晖和尘土的飞扬之中,不断受到败挫的匈奴开始大规模西迁,且行且驻,寻找新的家园。据史料研究 , 这一支匈奴人先到黑海 , 最后落脚到欧洲多瑙河以西 , 被称为浑族 , 并与当地的哥特人、阿兰人、马扎尔人融合成为今天的匈牙利人。

从此,天山以北不再见匈奴的踪迹。匈奴统治蒙古高原和西域北部长达 300多年,无论在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上,都对被统治的各部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匈奴西迁后,一些归附匈奴的部族虽然独立了,但匈奴化的印迹还存在,匈奴化是中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进化潮流。南匈奴大部分归属于汉朝,与当地汉族融合,其中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勤读汉书,机敏忠诚,成为汉朝重要的辅政大臣。

从公元前 209 年到公元 124 年,驰骋漠北、西域(包括今塔城地区)的匈奴及统辖下的游牧各部族,与中原兴起的汉朝结邻 300 余年,其中互相征战是短暂有数的,时间不过几天或十天半个月。和平相处,人民乐业是长久的常态。塔城山区古老的岩画,就是游牧者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宁静愉悦情景之中,悠闲地坐立在岗峦旁,耐心专意地刻磨出自己的生活实况,留给后人去观赏品味的。

有学者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似还不足,应该加上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撞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新观点,值得思考研究。

远古时代,塔城是最优美的草原,各游牧部族与中原汉族冲撞、交融、友好,给这方天地留下了包容八面来风的大气。

风起于青萍之末,包容融合之风萌发于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芸芸草民之间。




【关闭】

×

用户登录